玩是儿童的天性,玩具是陪伴儿童玩耍的伙伴。从古至今,诞生了无数各式各样的玩具。这些玩具有的流传至今,依然为人们所喜爱;有的虽风靡一时,却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。那些现在已不为人们所熟知的玩具,也曾是无数古代儿童的心头之好……
鸠车
寓教于乐的小拉车
《锦绣万花谷》援引晋张华《博物志》曰:“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,七岁曰竹马之戏。”《宋稗类钞》中也有“鸠车,儿戏之具”的记载,说明鸠车是一种古代常见的儿童玩具。北宋《宣和博古图》曾记录了一件汉鸠车和一件六朝鸠车:“前一器,汉物也,其禽背负一子,有钮置之前以贯绳,盖絷维之所也。后一器,六朝物也,其禽前后负二子尔。有钮以贯绳焉,尾际又有小轮以助之,盖制度略相似,但增损不同耳。”对照书中的插图可以看到,汉代的鸠车整体上是一只大鸟背着一只小鸟的样子,鸟的两边有两只轮子,前面有孔,可以拴上绳子。六朝时期的鸠车则是一只大鸟一前一后背着两只小鸟,鸟尾巴后面多了一个小轮,整体上更加稳固。
考古发掘中曾发现多件鸠车实物,材质以青铜为主,也有一些为陶制。出土的鸠车年代从汉代跨越到西晋时期,说明这一时期鸠车玩具比较流行。玩鸠车时,需要用线绳穿过鸠车胸前的小孔,牵拉线绳带动鸠车前进。如果拉得用力,鸠车的尾部就会翘起;如果轻轻拉动,鸠车的尾部则一直贴在地上。通过用力的大小,鸠车可以模仿鸠鸟飞翔和行走时的不同形态。
隋唐以后,鸠车早已不再流行,但是它一直是儿童游戏的代称。到了清代孙枝蔚《忆昔篇寄示燕榖仪三子》诗中还谈道:“忆昔为童子,神清嗜好寡。亦未戏鸠车,亦未乘竹马。”
在古人的认知中,鸠鸟是一种较为神奇的鸟类。汉代会为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授予鸠杖,如《后汉书·礼仪志》上说:“年始七十者,授之以王杖,哺之以糜粥。八十、九十礼有加赐。王杖长九尺,端以鸠饰。鸠者,不噎之鸟,欲老人不噎。”鸠还代表孝道,杜注《左传》提到:“鹪鸠孝,故为司徒,主教民。”另外《毛诗》中还说,“鸤鸠之养其子,朝从上下,暮从下上,平均如一”,反映了鸠鸟养子时的舐犊之情。所以,古人制造了大鸟背负小鸟的鸠车玩具,是为了让儿童能在游玩中体会到鸠鸟所代表的尊老爱幼美德。
磨喝乐
风靡宋代的“芭比娃娃”
孟元老的《东京梦华录》详细记述了宋代东京汴梁热闹繁华的社会面貌与生活景象,其中有这样一段描述:“七月七夕,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、州西梁门外瓦子、北门外、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,皆卖磨喝乐,乃小塑土偶耳。”这里提到的风靡开封的“磨喝乐”,便是宋时人人喜爱的一种“国民玩具”。
磨喝乐也叫磨合罗、摩睺罗,其名来源自梵语音译,是一种泥塑的玩具。宋人对这种“小塑土偶”玩具的痴迷到了近乎疯狂的地步。《东京梦华录》曾这样描述,宋人“悉以雕木彩装栏座,或用红纱碧笼,或饰以金珠牙翠,有一对直数千者,禁中及贵家与士庶为时物追陪。”磨喝乐装饰华丽、价值不菲,受到普通百姓和帝王权贵的热情追捧。
到了南宋时期,人们对于磨喝乐的喜爱更为狂热。描写南宋风貌的《武林旧事》中称,“七夕前,修内司例进摩睺罗十桌,每桌三十枚,大者至髙三尺。或用象牙雕镂,或用龙涎佛手香制造,悉用镂金,珠翠衣帽,金钱钗镯,佩环真珠,头发及手中所执戏具皆七宝为之,各护以五色镂金纱厨。制阃(kǔn,宋代制置使司的简称)贵臣及京府等处,至有铸金为贡者。”磨喝乐不仅成了献给朝廷的贡品,还从泥塑改为用象牙、佛手香、黄金制成,再以珠翠衣帽、珍珠钗镯、七宝戏具进行装饰,盛装在五色镂金纱厨中,可以说非常名贵了。
据《姑苏志》记载,“(宋人)袁遇昌居吴县木渎,善塑化生摩睺罗,每抟埴一对,价三数十缗,其衣襞脑囟(xìn,颅骨间隙),按之蠕动。”可见高级的磨喝乐不是简单的泥娃娃,还藏有能够活动的机关。《岁时广记》中记载的磨喝乐则是“斗巧争奇,戴短檐珠子,披小缕金衣,嗔眉笑眼,百般地敛手相宜,转睛底工夫不少,引得人爱后如痴。”这种泥娃娃不仅活灵活现,还会嗔眉笑眼、敛手作揖,转动眼珠向人抛媚眼,引得人们如痴如醉。
宋代罗烨所著《醉翁谈录》中,对磨喝乐还有这样的描述:“京师是日多博泥孩儿,端正细腻,京语谓之摩睺罗,小大甚不一,价亦不廉,或加饰以男女衣服,有及于华侈者。”能够自由活动,还能用衣帽首饰进行装饰,可见磨喝乐的玩法与现在的“芭比娃娃”有些类似。